欢迎登陆中国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感课题 > 通知公告 > 语感通讯

语感通讯

语感教学通讯 2025年7月 总第53期

来源:语感教学课题研究中心上传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

语感教学通讯

主    办: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25年7月12日         第08期 (总第53期)

            

遵道守正笃行不怠 语感教学新程启航

——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胜利召开




七月流火日,江城盛夏时。2025年7月9日晚,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会长顾之川先生,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王祖琴先生、副会长胡松林先生、秘书长张和平教授,专委会领导、理事单位代表、学术委员会成员、全体会员以及全国各地语感教学志愿者,云集“洪”粉3134人。

大会由专委会常务秘书长向珺主持。

会议分两大篇章:第一篇章为会员大会,由顾之川先生致辞、专委会代秘书长杨廷山做工作报告、理事长王先海讲话、省教师教育学会领导胡松林讲话等,内容充实,时间紧凑;第二篇章为公益学术直播,语感教学流派创派人、九旬教育家洪镇涛先生作了题为“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道”的专题讲座,这也是专委会正式上线“语感月月播”栏目的首秀,以后每月一播,聘请全国语感教学研究的名家,大力推广语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本次会议汇聚全国语感教育教学精英力量,共商语文教育发展大计,领航语感教学新征程。 

 

聚智凝心 筑牢根基


大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会长顾之川先生致辞中拉开序幕。顾之川先生高度肯定了洪镇涛语文本体教育理论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以‘学习语言’为基本特征,继承了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工具论思想,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对当时语文教育盛行人文、忽视语言训练的偏向,起到了纠正时弊、拨乱反正的作用;今天仍没有过时。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必须与时俱进,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能变,变了就不是语文了”。他认为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育本体论对纠正“重人文轻语言训练” 的偏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他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及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主要是指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科素养主要是指阅读的宽度、表达的厚度;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新时代语文教育倡导弘扬教育家精神,顾之川先生呼吁与会同仁学习洪镇涛先生,“学高为师,享受语文人生;抓住根本,突出语言运用;立足课堂,提高育人智慧”。 


专委会代秘书长杨廷山作了题为“高举 ‘洪’ 旗担使命 深耕语感启新程”的工作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专委会成立 300 天来的发展历程,从组织建设、会员发展、学术研究到品牌平台打造,全面展现了专委会从初创到规范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杨廷山先生郑重承诺,专委会将始终以传承洪镇涛教育思想为核心,持续深耕语感教学实践,为语文教育改革筑牢根基、再启新程。

理事长王先海先生发表题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新时代语感教学的大先生”的讲话,他首先向洪镇涛先生及各界支持者表达最真挚的敬意,明确提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倡导研读洪镇涛先生的经典著作深化理论研究、开展全国性征文大赛、同课异构等活动、推广成果、建设研究基地等举措,培育新时代语感教学的“大先生”。他指出,“六大活动平台” 与 “八大发表平台” 的搭建,已为会员构建起从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专委会还将继续汇集全国力量,让语感教学成为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智慧。


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胡松林副会长对专委会所做出的开创性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指出:“洪会”既是湖北教育界的,也是全社会的。“‘洪会’钟情于语文学科,立足于课堂教学,专注于教学改革,潜心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洪会’的作为正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洪镇涛先生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荆楚语文教学改革的号召者与探索者,是教育家精神活跃于课堂的传承人与大先生。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我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的老、中、青几辈教师,影响甚深,景从者众多。如今,由‘洪会’这样一个学术研究组织,来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育界老前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经验智慧,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整理与升华,将洪老先生流传民间的关于语感教学的那些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诀窍、秘籍等作系统化、集成化开发,变“耳提命受”为可编码、可复制、可传播的文献、著作,使之代代相传,扎根于荆楚教育的沃土之中,这是‘洪会’的功绩,也是“洪粉”的骄傲。”他认为,专委会在整理传承洪镇涛教育思想方面“功德无量”—— 将零散经验系统化、隐性方法显性化,具有重要价值。他建议专委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实现 “工作社会化、成果规模化”。他建议:“‘洪会’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洪会’管理层的工作机制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要从‘交作业’转换为‘交作品’,从出‘产品’转型为出‘精品’,要盘活洪镇涛这座“金矿”,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题(课例)为抓手,以成果为导向,借市场之手,对这座“金矿”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使之发挥增值效应。”他勉励大家要“做有心人、立大格局、干困难事”,“用‘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可能有影响力的人’,进一步壮大‘洪会’实力,提高‘洪会’的社会知名度,从而推动洪学研究走出湖北、辐射全国,为全国语文教学改革贡献智慧”。   

 

泰斗领航 正本清源


全国语文教育界瞩目已久的“语感月月播”首秀重磅开启。作为全国“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流派” 创派者,洪镇涛先生深耕语文教育70年,其创立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与语感教学体系,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 “根” 与 “魂”。此次以“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道”为题的直播,既是他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洞见,更是对语感教学实践路径的系统擘画。

直播中,洪镇涛先生开宗明义提出,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言,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他以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本体为例,强调脱离本体的教学必然导致异化—如同音乐课脱离旋律训练、体育课脱离肢体运动,语文课若脱离语言本体去追求“人文”,便会沦为政治课、文学课或科普课。他特别引用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皇城根小学时的讲话 “语文课更主要是教孩子们学习表达”,指出 “表达” 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均为派生任务,与“学习语言” 是 “包孕的母女关系”。


针对 “语感培养” 这一核心,先生通俗阐释: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中,并非玄奥之物。他以外孙女 6 岁时就能拒绝 “胆大包天” 却接受 “胆大心细” 为例,生动说明语感源于语言实践而非理性知识,其形成是长期感受、领悟、积累规范语言的结果。他进一步将语感划分为三大类: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并强调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如同“乐感” 之于音乐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独特个性所在。

关于学习语言的途径,洪先生明确提出 “感受—领悟—积累— 运用” 四步法。他以 4 岁儿童自然习得为例,印证这一途径与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规律、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高度契合,而与“感知—理解—运用” 的知识学习规律有本质区别。他特别指出,语言学习的核心是成块语言的积累与语感积淀,而非孤立的词语定义或语法知识记忆。

洪老先生还梳理了百年语文教育“本体不明” 的历史,批判了知识本位、义理本位、人文本位等导致语文课异化的教学观,阐明语文教育本体论的意义—明确本体才能防止异化、整合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率。他强调,《语文课程标准》纳入“语感培养”,与他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理念不谋而合,为语感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撑。


九旬泰斗整整一个小时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既回应了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的迷茫,又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路径。整个直播过程中,与会教师热情高涨,直播间人数节节攀升直达3000余人,可谓盛况空前!直播结束后直播间讨论留言仍在持续,仍有“洪”粉深夜反复观摩视频,学习领会语感教学精神。这场直播让所有与会教师由衷感叹:语感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回归语文本真、筑牢语言文化根基的必由之路。

 

赓续使命 勇毅前行

会议在全体与会者的线上共鸣中圆满落幕。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大勇先生在直播间诚挚留言:“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语文教坛,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务本守正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落伍固化的代名词,悲夫!洪老师的语感教学让人有久违之感!如沐春风,欲辨忘言!”

我们坚信,这场铭刻着传承与创新的盛会,将成为语感教学研究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洪老先生“遵道守正、笃行不怠” 的为学研教姿态,定会让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欲寻霄汉路,翘首愿登攀”,洪镇涛先生的期许犹在耳畔。语感教学在开拓与坚守中已历经四十余载,这一萌生于武汉热土上的教学思想,近半个世纪风雨无阻,已是根深叶茂。如今专委会高举“洪旗”,汇聚全国同仁之力,恰如航船蓄势待发。随着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洪镇涛语感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坚实起步,我们必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帆,以实践创新为桨,在教育强国的壮阔航程中勇毅前行,让语感教学的种子扎根课堂、硕果满枝,为筑牢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根基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秘书处文宣部刘利平、尹烨供稿,王先海、杨廷山审订)


上一篇:语感教学通讯 2025年7月 总第52期 下一篇:没有了